2022/23年度,印度尼西亚棉花消费量预计减少到160万包,为3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比减少100万包,比疫情前减少将近200万包。
印度尼西亚纱线出口骤降和国内棉花产品需求减少(例如:服装、床单、毛巾)是消费减少的主要因素。印度尼西亚几乎所有的棉花都靠进口,其中40%的消费以棉纱的形式出口。过去10年,纱线出口在所有出口以及国内棉花产品和布匹的消费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国外对印尼纱线的需求减弱对该国棉花的消费影响越来越大。
2022年3月到2023年4月,印度尼西亚棉纱出口量略高于10万吨,还不到近五年同期均值的一半。中国是印尼迄今为止最大的买家,由于全球对中国棉制纺织品的需求放缓,中国对印尼棉纱的购买量大幅下降。
印度尼西亚国内消费占大约占其棉花消费量的一半,人口不断增长和旅游业不断发展是消费量得到维持,但化纤产品的替代导致棉花消费越来越少。印尼将越来越多的国内生产的化纤产品用于国内消费而不是出口。过去十年,印尼的化纤类纺织品进口增长了一倍,为国内化纤产品消费提供了助力。
虽然印度尼西亚人口在过去十年增长近3000万,但棉花消费水平在这一时期有所下降。消费者通常选择价格较低的国产化纤服装。此外,据印尼银行报道,2020年和2021年疫情导致游客人数减少,进一步给国内棉纱、织物和产品带来压力。旅游业支持了酒店对于棉制床单、枕套和毛巾的需求(即家用纺织品)。
2022/23年度,印尼棉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是全球现象的征兆。尽管包括印尼在内的许多国家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非常强劲,但许多国家仍在经历整个供应链中棉纱、织物和终端产品的去库存。印尼银行的报告称,4月份印尼服装月度实际零售额比上月增长17%,并且持续增长了三个月。
2023年1-4月,印尼的游客数量比去年翻了两倍,也增加了国内对于纺织成品的需求。2023/24年度,印尼棉花消费量预计将增加70万包,达到230万包,因为纺纱厂补充库存,而且纱线出口预计将正常化。此外,市民和游客持续的购买棉制服装预计将支持整个供应链的重新进货。尽管本年度的棉花消费量降至1990年至今的最低水平,但预计下一年度将会反弹,但仍低于历史水平。
以上文章在网络上转载,如有侵权请马上联系本平台删除。